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铅蓄电池中较为重要的部件是电极板板栅,其包括板栅本体和用于连接外部引线的极耳。现有的生产方式中,蓄电池电极板板栅一般通过铸造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这样在制作模具时通常将多个板栅一次性铸造成型。铸造涂片完成后,再将其切割成独立的板栅个体。现有加工方式中,切割操作一般由人工完成,此种方式存在诸多缺陷:首先,人工切割的方式效率很低;其次,由于铅材质本身比较软,人工切割时难免对板栅局部产生破坏,而且切割后的成品品质不均匀;再者,铅材质会对人体产生损害,人工切割时飞扬的铅粉尘容易被人吸收,造成铅中毒。
[0003]目前铅酸蓄电池行业板栅连体一般采用多筋条连接相邻板栅,极板分离需要通过锯片方式将中间连接筋条锯断,从而分离极板。从中间进行切开分离,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极板的变形、极板的定位不准等原因在极板分离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中间连接处。只要偏离中心,必然导致一片被过切报废,另一片未切到位。导致极板报废率较高,增加物料的消耗,成本上升。
[0004]公告号为cn 202977603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连体板栅,涉及铅酸蓄电池极板制作领域。该连体板栅的特点是每块板栅的侧边通过筋条与工艺边框连接,板栅与板栅之间相分离,每块板栅上的筋条有4?8条。工艺边框切开后回炉再用,其厚度不受板栅厚度限制,以增加强度,使极板不变形,分片时容易调整锯片位置,防止过切现象,从而减少报废率,降低成本。但是每块板栅都与工艺边框连接,增加了工艺边框的用料,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
[0005]公告号为cn203746974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无工艺挂条的蓄电池板栅九联片,包括相互连接且呈三行三列排布的九块板栅单片,所述板栅单片包括边框以及固定在所述边框上的极耳,第一列板栅单片与第二列板栅单片极耳相对设置形成两个上下分布的挂孔,处于上方的挂孔在临近第一行第一列板栅单片的拐角处设有加强筋。该实用新型对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九联片两侧的工艺挂条除去,板栅的两侧平齐,降低了九联片的重量,和生产成本。另外,通过设置加强筋来提供支撑杆如钢筋的受力支撑点,来承受整个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的重量,防止悬挂过程中的板栅单片发生变形。但是该实用新型第二列板栅单片与第三列板栅单片的极耳朝向相同,第二列板栅单片的极耳与第三列板栅单片的边框相连,在分片时就会出现极耳切偏,板栅底部出现钉瘤的情况,造成包板时隔板纸破裂,铸焊时极耳高低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分片不均造成板栅底部留钉瘤的问题。
[0007]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包括相互连接且呈三行三列排布的九块板栅单片,其中第二列板栅单片位于中间,第一列板栅单片和第三列板栅单片位于两侧,第一列板栅单片与第二列板栅单片对称布置,极耳相连接,第二列板栅单片与第三列板栅单片同样对称布置,底边相连接,且连接处设有锯路槽。
[0008]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的排布顺序,避免了相邻板栅单片之间极耳与板栅底边相连接的方式,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因为分板不均匀,极耳切偏导致极板底部出现钉瘤的问题。
[0009]相邻板栅单片之间的连接处设有锯路槽,后续分板工艺中,滚刀片沿着锯路槽切断连接处即可完成分板,保障分板的合格率。
[0010]优选的方案,九联片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工艺连接条和第二工艺连接条,第一工艺连接条与第一列板栅单片的底边连接,连接处设有锯路槽。
[0011 ]九联片两侧设置工艺连接条,方便板栅在后续加工过程的操作,比如涂膏过程中的拿取,固化过程中的悬挂等。第一工艺连接条与第一列板栅的底边连接,增加了九联片结构第一列板栅单片部分的强度,分板时不易变形,提高了切板的合格率。
[0012]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相邻板栅单片之间连接处的锯路槽的宽度,使滚剪机的滚刀片在锯路槽上活动更顺畅更准确,剪出来的板栅单片的边框毛刺更少。优选的方案,所述锯路槽的宽度为0.5-0.7mm。
[0013]为了方便滚刀片顺利进入锯路槽,所述锯路槽两端为敞口式结构。
[0014]优选的方案,所述锯路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倒梯形,便于滚刀片切断。
[0015]优选的方案,工艺连接条一端设有挂耳,挂耳的外侧边缘设有弧形凸起。
[0016]分片过程中,传送带上的凸起卡住工艺连接条上的挂耳,实现板栅九联片结构的定位,同时两侧的挂耳分别抵住滚剪机的两片挡板,减少了板栅九联片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的情况。挂耳外侧边缘设置弧形凸起,通过减少与挡板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板栅九联片移动更顺畅。
[0017]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工艺连接条与第三列板栅单片的极耳连接,且其宽度从远离挂耳一端向设有挂耳一端逐渐增大。
[0018]第二工艺连接条上设有三个极耳连接凸起,凸起与第三列板栅单片的极耳相连接。第三列板栅单片的两个极耳与第二工艺连接条形成的挂孔可在固化时供悬挂钢筋穿过,悬挂时,悬挂钢筋抵靠第二工艺连接条的挂耳部,靠近此处的工艺连接条加宽,增加了强度,为悬挂钢筋提供受力支撑点,避免因受力不够发生形变而影响与之连接的极耳的形状。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各单片的排布顺序,加宽了锯路槽的宽度,使分片定位准确,提高了分片的合格率;(2)板栅九联片两侧设置工艺连接条,增加了板栅强度,变形量小。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a局部锯路槽的剖面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b局部锯路槽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包括相互连接且呈三行三列排布的九块板栅单片,其中第二列板栅单片位于中间,第一列板栅单片和第三列板栅单片位于两侧。第一列板栅单片与第二列板栅单片对称布置,极耳相连接。第二列板栅单片与第三列板栅单片对称布置,底边相接连。相邻板栅单片之间连接处设有锯路槽i。
[0025]九联片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工艺连接条2和第二工艺连接条3,第一工艺连接条2与第一列板栅单片的底边连接,连接处设有锯路槽i。第二工艺连接条3第三列板栅单片的极耳连接,第二工艺连接条3的宽度从远离挂耳一端32向设有挂耳一端31逐渐增大。
[0026]锯路槽i两端为敞口式结构,分片时,滚剪机的滚刀片可直接通过敞口式结构进入锯路槽内。如图2和图3所示,锯路槽i的横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宽度为0.5-0.7mm,便于滚刀片切断,剪出来的板栅单片的边框毛刺更少。
[0027]第一工艺连接条2和第二工艺连接条3的一端分别设有挂耳21和挂耳33,分片时,传送带上的定位凸起可分别卡住挂耳21和挂耳33,实现板栅九联片的定位。
[0028]挂耳21和挂耳33的外侧边缘分别设有弧形的凸起211和凸起331,分片时,凸起211和凸起331顶抵滚剪机的两片定位挡板,沿着定位挡板移动。
[0029]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涂片后进入分片工艺时,传送带上的定位凸起卡住工艺连接条上的挂耳,带动九联片极板进入滚剪机工位,两侧挂耳上的凸起抵靠滚剪机的两片定位挡板,通过定位凸起和定位挡板的作用,九联片极板被固定在传送带上,然后滚刀片通过锯路槽的敞口式结构进入锯路槽内,沿着锯路槽将板栅单片之间的连接处锯断,获得单片极板。
【主权项】
1.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包括相互连接且呈三行三列排布的九块板栅单片,其中第二列板栅单片位于中间,第一列板栅单片和第三列板栅单片位于两侧,第一列板栅单片与第二列板栅单片对称布置,极耳相连接,其特征在于,第二列板栅单片与第三列板栅单片同样对称布置,底边相连接,且连接处设有锯路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九联片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工艺连接条和第二工艺连接条,第一工艺连接条与第一列板栅单片的底边连接,连接处设有锯路槽。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路槽的宽度为0.5-0.7mm0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路槽两端为敞口式结构。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路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倒梯形。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工艺连接条一端设有挂耳,挂耳的外侧边缘设有弧形凸起。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艺连接条与第三列板栅单片的极耳连接,且其宽度从远离挂耳一端向设有挂耳一端逐渐增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包括相互连接且呈三行三列排布的九块板栅单片,其中第二列板栅单片位于中间,第一列板栅单片和第三列板栅单片位于两侧,第一列板栅单片与第二列板栅单片对称布置,极耳相连接,第二列板栅单片与第三列板栅单片同样对称布置,底边相连接,且连接处设有锯路槽。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铅酸蓄电池板栅九联片结构各单片的排布顺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分片不均造成板栅底部留钉瘤的问题;加宽锯路槽的宽度,使分片定位准确,提高了分片的合格率;板栅九联片两侧设置工艺连接条,增加了板栅强度,变形量小。
【ipc分类】h01m4/73
【公开号】cn205231174
【申请号】cn201520964054
【发明人】赵波, 张增泉, 刘三元, 郭小群
【申请人】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7日